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杜甫〔唐代〕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
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捱的时光,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伤。
暮色沉沉,天地一片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
希望您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

注释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
把:握,执。
岘首山:在襄阳。
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创作背景

  此诗当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诗人已居成都草堂,生活刚刚有所稳定,但整个社会局势仍危机四伏、暗流涌动。该年,郑炼自剑南西川节度使从事罢归故里襄阳,他与杜甫同籍,杜甫作此诗送别。

参考资料:完善

1、 叶渠梁选编,杜甫诗集典故探义 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10,第368页
2、 谈胜轶.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J].读写月报(高中版),2020(10):14-17.

简析

  《赠别郑炼赴襄阳》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首先交代离别的家国背景及个人的孤微身世,再诉说与友人郑炼离别之感伤,最后诗人把时间推向未来,从而寄语友人。这首诗时空并驭,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郑炼的依依惜别之情,亦蕴含他对自身遭际的感喟和对时局国运的殷忧。

赏析

  杜甫创作该诗当时社会危机四伏,首先是西北一带常有羌、浑、吐蕃等异族侵扰。其次是各地武将叛乱时有发生,蜀中亦受影响。此时杜甫的个人状况也是贫病交加、精神苦闷;其度陇入蜀、弃官漂泊的原因,除却关辅饥荒,政治上倍受排挤以至被彻底边缘化,陷入“边缘情境”才是最主要的。对此,该诗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就是最形象的反映。诗人开篇即是倾诉的情感姿态:在这战乱不息的时代里国步多艰,我老杜也是困守柴门既老且衰,别人无官一身轻,我却无官一身病!赠别诗一般会从具体的别时情形写起,杜甫在这里却嗟老叹病恨国运,写法独特。不过,首先交代离别的家国背景及个人的孤微身世,这种“大小相形”的感怀应该含有诗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2730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前出塞九首

杜甫 杜甫〔唐代〕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长歌行

李泌 李泌〔唐代〕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